白山黑水间的天籁之音——作曲家张千一音乐创作的民族精神
徐敦广 杨静然
[摘 要] 张千一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创作了大量经典的音乐作品。其艺术作品植根于民族的沃土之中,为我国音乐创作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倾力倾情地挖掘本民族文化艺术,其音乐语言并不盲目跟风;他坚守本真,为祖国和人民创作是他音乐作品永远的精神内涵。他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建立起了属于“张千一”的音乐品格和精神气质,成为一个时代的声音记忆。
[关键词 张千一;音乐创作;民族精神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当我们提到西藏时,心中就不自觉地想起这熟悉的旋律,仿佛置身于那一望无垠的雪域高原。这首歌曲是1994年电视剧《天路》的片头曲——《青藏高原》。高亢、质朴的藏族音乐风格,使人们对青藏高原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也使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成为人们心中最向往的圣地。这首经典作品的曲作者就是我国著名朝鲜族作曲家——张千一。
在中国当代作曲家中,张千一在器乐作品、声乐作品、舞剧音乐作品、影视作品等创作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令人惊叹。他在这四个领域自如穿行,常常是同时创作[1]。张千一1976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1977年开始从事作曲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交响音画《北方森林》登上中国乐坛以来,他创作了众多不同体裁、题材的优秀音乐作品,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作品金奖、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音乐金奖、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音乐奖及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等多项大奖。他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其艺术作品植根于民族的沃土之中,为我国音乐创作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以乐传情
出生在文艺工作者家庭的张千一,父亲曾是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乐队的双簧管演奏员,受父亲的影响,家中兄弟三人都走上了音乐的道路。因父亲是一名军人,从小的耳濡目染使他对军队有着特殊的情感。1976年大学毕业后,张千一被分配到部队工作。部队充实的生活为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不断创作出了多部反映部队生活的音乐作品。正是有了这段经历,他的音乐创作呈现出一位艺术家的家国情怀,深深感动着人们的心灵。1980年,在首届全国交响乐作品比赛中,他的作品《北方森林》获得了一等奖。为了可以深切体会鄂伦春族人民的生活,他只身一人来到大兴安岭与当地人一起生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收集民歌素材,使交响音画《北方森林》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作品采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形式,向人们展现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北方风景画卷。作品的引子由弦乐与小提琴交替演奏,烘托出黎明前夕森林迷雾弥漫的朦胧之感,呈示部中双簧管和圆号柔和的音色,恰似一阵阵微风吹遍茫茫林海;接下来的转调,其明朗的音乐犹如渐渐升起的曙光,预示着整个森林大地即将苏醒。从弱渐强的定音鼓和辉煌的铜管乐器同时演奏把旋律推向高潮,如同万簇金箭似的朝霞穿透云层射出耀眼之光。作品的展开部犹如一幅生动的森林图景,长笛在高音区吹奏出灵动悦耳的音调,仿佛森林中的鸟儿们在尽情地歌唱,低音提琴浑厚缓慢的音响,像是棕熊迈着笨重的步伐漫步在林中。张千一运用增三和弦与交替手法分别塑造出“虎”与“鹿”的音乐形象,随后,优美的竖琴奏起,使人们仿佛置身在这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中。最后,再现部反复呈示部“森林的主题”,尾声再次重复第一主题的片段,轻柔朦胧的音响逐渐减弱,宛如森林静静地消失在无边的夜色中。交响音画《北方森林》犹似一幅中国水墨画,旋律的线条与森林意象的情境交织在一起,使得听众心中充满了对北方森林无限的幻想与憧憬。
《北方森林》带来的荣誉并没有让张千一止步不前,而是更加坚定了他的音乐创作信念。1981年,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于陈刚、桑桐、施咏康等教授,接受更加系统、专业的学习。随着对和声学理论不断深入的学习和思考,他相继创作了《管弦乐素描六首》《A调弦乐四重奏》等以写意为主的作品。如果说这一时期的作品是对《北方森林》的发展与延续,那么《别》《吟》《大提琴协奏曲》等作品就是他创作之路的转折点。在这些作品中,他借鉴了西方的作曲风格,对无标题、无调性和序列技术加以运用,融合中西方音乐技术,在作品中拿捏得当。同时,他严格要求自己的艺术水准,不仅在技术上要精细、严谨,而且在风格上不脱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血脉,向人们充分展现了一位青年作曲家扎实的技术与理论功底。
如果把张千一早期的音乐作品比作青春锐气的“年轻人”,那么经过时间的沉淀与积累,他后期的音乐作品就增添了许多“成年人”的大气和稳重。他最新创作的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获得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在国内外举行了多场音乐会,反响十分热烈。作品由七个乐章构成,分别为“光荣与梦想”“东方诗韵”“雪域抒怀”“春到边寨”“丝路音画”“大地之歌”“我的祖国”,每个乐章看似独立却又相互关联。作品运用多样化的演奏形式,在以交响乐队为主体的同时,穿插钢琴、巴扬、女高音与乐队形成协奏,融入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并以电影《上甘岭》中《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为主题材料进行展开,使这一部综合性交响套曲具有多元化、多地域性的特点。张千一曾在谈到这部作品时说过:“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作曲家都写过‘我的祖国’,那是因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祖国永远是最值得骄傲、最值得歌颂的伟大母亲。[2]”他的音乐作品,总会带给人们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缕缕音丝都紧紧扣住人们的心弦。张千一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寻找到了一种平衡感,他笔下的音符不再是模式化的组合,而是情感的抒发。无论是描绘白山黑水的交响音画《北方森林》,还是呈献给祖国母亲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都体现出作曲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以执着的精神倾力倾情地挖掘本民族文化艺术,将每一部音乐作品化繁为简地不断打磨,用音符奏出一位艺术家浓浓的家国情怀,将一个民族生命的文化基因深深刻在旋律之中,经久不息。
二、以歌动心
20世纪90年代,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落实与实施,少数民族题材的歌曲创作迎来了黄金时期,张千一则成为了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他在采访中曾说:“艺术创作是想象的空间,人的心有多大,想象就有多大。[3]”1994年,一首藏族音乐风格的歌曲《青藏高原》唱响神州,直至今天,人们仍然喜爱这首歌曲。虽然作曲家在创作这首歌曲的过程中从未去过西藏,但他对这块神秘的土地充满着无限的幻想,西藏就像他精神世界中的欢歌,想象足以成为他创作灵感的源泉。歌曲以问天的形式,用长调音乐的表现手法向人们描绘了纯净、圣洁的雪域高原,表现出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对生命与自然的赞美。歌曲一经推出便红遍大江南北,演唱者李娜也用自己浑厚的嗓音和独特的唱腔征服了亿万观众。歌曲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精巧的创作手法,使得人们在飞速发展的年代里放慢了脚步,深深地被“青藏高原”般的意境所感染,寻找心中那一片净土。
为了能更深刻地了解与学习民间音乐文化,他多次去少数民族地区采风,收集民间音乐素材。他曾说:“我是有意识地接触各民族的音乐,计划把各民族风格的作品带给听众。”[4]正是秉承着这样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他谱写了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少数民族音乐风格歌曲。如《走进西藏》《雅鲁藏布》是藏族风格,《传说》是蒙古族风格,《爱在佤山》《家园》是云南少数民族风格的歌曲等。其歌曲的题材涉猎广泛、内涵丰富,呈现出不同地域的多民族艺术特色。
作曲家张千一对各民族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虽然每首作品题材各异,但他都能精准地抓住其音乐语言特点,准确刻画每一首歌曲的音乐形象,这是与他不断深入生活、扎根生活分不开的。他对多民族音乐的思考与探究并不是浅尝辄止地表达,而是努力挖掘少数民族音乐的内涵,运用时代音乐语言将民族特性的旋律、节奏、音调作为素材加以展开,巧妙地把现代音乐与民族音乐元素相融合,使歌曲既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具有多民族审美的普适性,极大地满足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他也以影视剧作为载体,根据故事情节对人物音乐形象的刻画,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他创作的影视剧歌曲,旋律细腻、深入人心,在烘托剧情发展的同时又让人们沉浸在歌曲的意境之中。他用美妙动人的旋律诠释着不同民族的音乐审美追求,让动听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他用一首首富有韵味的歌曲咏叹出浓情厚谊的民族情愫,赞颂了祖国的美好风貌。其音乐语言并不盲目跟风;他坚守本真,为祖国和人民创作是他音乐作品永远的精神内涵。
三、以舞抒怀
舞剧音乐作品也是近些年来张千一的主要创作方向之一。其中,舞剧《大梦敦煌》的音乐创作立足舞剧的戏剧张力,融中国传统音乐特质、地域色彩和现代技术技巧于一炉,十分妥帖地传达出了敦煌文化的古朴气质和厚重历史的现代回响。[5]该舞剧音乐中最精彩的乐章当数第二幕中“月牙还画”“莫高和月牙的爱情双人舞”,第四幕“月牙之死”“飞天”。第二幕中,作曲家以断点式的西方现代音乐语汇描写了月牙还画时蹑手蹑脚的俏皮可爱,当莫高发现她时流线性的中国音乐句法承接起俩人将要表达的情绪,管乐的融入又让月牙与莫高四目相对、欲语还休。瞬即,独奏小提琴和独奏大提琴的二重奏对话将一对璧人之间爱情历程的发展诠释得淋漓尽致,音乐与舞者的身体相互奏鸣,交响乐队与竖琴旋律的加入让观众仿佛看见西北大漠上那一缕动人的“爱情之光”正灼灼发亮,照得人心生欢喜。第四幕中,管乐低沉奏响,伴随着人声对爱情旋律主题的吟唱,莫高怀抱死去的月牙呆坐在地。此时,独奏小提琴奏响像是月牙对恋人诉说着未完的话语,独奏大提琴随声附和,莫高失声痛哭起来。接着,莫高与月牙的爱情主旋律再次响起,这一次不再是明亮与温暖,是天人永隔的恋人间的喃喃之语,是大漠荒烟中的生死追随。然而,作曲家并没有将旋律停止于儿女情长,交响乐队和竖琴旋律又一次相伴而至却节节攀升,月牙在恋人的怀抱中化作月牙泉,莫高提起画笔完成了莫高窟的瑰丽画卷,交响化复调将生命之爱与理想撒进天地间,融于一望无尽的荒漠中流转不息、地久天长。
此外,由国家大剧院和总政歌舞团联合出品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马可·波罗》也是由张千一作曲。此剧以西方人的视角回望古代东方的人文传统与不朽文明,最终表达出大爱无疆的主题,契合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于和平境界的永恒憧憬与不懈追寻。在音乐设计上,他融合了古代宫廷音乐、西洋音乐、江南民间音乐、蒙古族音乐多种音乐素材来配合情节的发展。为使剧情更加震撼,张千一特别创作了一段“骏马雄鹰舞”的音乐,旋律大气恢宏、粗犷且有奔腾感,富有动力感的节奏处理,使舞者们如一个个草原英雄般风姿飒爽,显示出蒙古族儿女的豪迈壮阔。音乐在大气磅礴中蕴藏着精致细腻,诠释出舞剧音乐作品中独特的“张千一风格”。
张千一的舞剧音乐既是舞蹈的灵魂,又可以独立于舞台作为纯音乐而存在。究其原因,首先是创作思维的主题器乐化、多层次空间的立体化。通过乐队丰富的音响配置使舞剧的戏剧性内容更富有张力和感染力,拓宽舞剧的表现空间;其次,从把握舞蹈的律动方面,作曲家关注人心理感受及肢体感受,让节奏在舞蹈中不再是“刻板的”“模式化”的,而是便于激发人肢体动作的“生动的”“灵活的”舞蹈音乐。正是因为作曲家对舞台发自内心的热爱,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命中注定,舞剧《大梦敦煌》和《马可·波罗》都是关于“丝绸之路”题材的舞剧。他用美妙动人的音符承载着这两个在“丝路”上行走的舞剧,激发起人们心中对传统艺术的敬仰,抒发出自己浓厚的民族情怀,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让东方艺术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结 语
张千一的音乐作品体裁广泛、题材多样,在不同领域的音乐中不断探索。他从民族音乐中汲取创作营养,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生活,使作品有深度、有温度,引领时代风貌,彰显文化之美、民族之美,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以赤子般的情怀表达对祖国真挚的爱。他用近四十年的创作灵感紧密围绕着中华大地,用宏伟的交响乐表达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美之情;他对少数民族音乐创作倾注大量的心血,一次次的采风之行让他对这片多彩的土地充满着浓厚的情感,用优美的旋律歌颂着中华民族大家园的和谐与美好;他采用传统民族音乐语言,使曲调层层递进直击心灵,不断升华舞剧主题,抒发了作曲家深厚的历史情怀。他的音乐作品让人们在感动之余重新体会到生命的真谛和自然的温暖。在融合中西音乐创作手法之中,他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建立起了属于“张千一”的音乐品格和精神气质,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声音记忆。他利用丰富的想象和对生活的深刻认识让作品有血有肉,充满了一位艺术家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而那些朴实无华的旋律裹挟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流淌着、奔腾着,在中华民族的时代脉搏中跳跃着、闪动着。祝愿作曲家张千一艺术青春永驻。
注释:
[1] 钱 力.张千一:穿越器乐、声乐、舞台、影视的作曲家[N].中国文化报,2011-11-03-6.
[2] 张 悦.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再次全国巡演——抒写那怦然心动的挚爱与深情[N].中国艺术报,2019-11-20-1.
[3] 吴 茵.为时代谱曲的艺术家——访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曲家张千一[J].中国政协,2008(06):57.
[4] 佚 名.用音符绘出祖国最美的风景[N].人民日报,2019-11-13-16.
刘 阳,夏滟洲.舞剧《大梦敦煌》音乐主题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