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www.musicdd.net | QQ:2961718350
 
音频作品  
1 曲名:美丽吉林【试听】
2 曲名:雾凇情【试听】
3 曲名:最美的音画【试听】
4 曲名:江城吉林嗨起来【试听】
5 曲名:吉林,醉美故乡【试听】
6 曲名:腾飞吧吉林【试听】
大型系列青年专辑《我的音乐》个人作品CD专辑
CD专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
CD专辑:《中国精品文艺作品期刊文献库》收录
CD专辑:《超星学术期刊“域出版”》全文收录
CD专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CD专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
CD专辑:《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本刊资讯  
【博士论坛】国外马勒交响曲研究走向
发布者:《当代音乐》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0/4/15

张泽亮

[摘 要]古斯塔夫·马勒GustavMahler18601911由于作曲家和指挥家的双重身份在其在世时就出现了有关他的记载与研究第一份关于马勒的文献是1899年阿道夫·贝蒂AdolfoBetti维也纳的音乐生活——回归18971898一文自此相关马勒的研究成果就层出不穷并且随着音乐学等各个研究领域的观念和视角变化而前行

有关马勒的文献大体可以分为生平传记、作曲活动研究和指挥活动研究三大类有关指挥活动的研究可以分为总体性研究和各任职机构研究两类有关作曲活动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音乐史中的地位、接受与影响、文学与哲学观念影响、创作技法以及作品风格等等马勒一生创作体裁较为集中即交响曲和艺术歌曲的创作本文将就马勒在创作领域中的交响曲创作研究进行回顾

 

[关键词]马勒交响曲研究音乐分析作品诠释

 

马勒[1]被公认为“未来的同时代人”但对马勒的学术研究在其在世时就已经开始了而且研究领域和方法随着音乐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由于马勒的交响曲作品除了在音乐创作上独树一帜之外其音乐中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美学等理念这也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关注点所以对马勒交响曲作品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其作曲技法和作品风格的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视角随着音乐作品分析这一学科发展而变化第二类是对其作品所呈现的哲学、美学理念进行讨论对这一类的研究则紧跟着更为广阔的人文学科的发展路向不断拓展

 

一、作曲技法和作品风格研究

当代音乐学的引路人阿德勒GuidoAdler是马勒的挚友与支持者他根据自己与马勒的交往于1916年为其写下一本传记而且早在1914年他就认定马勒创立了与众不同的“独有风格”认为从第一交响曲开始其创作就展现出完全不同的表达范式阿德勒之所以能够发出如此肯定的论调完全是基于其深厚的音乐学研究学养其中阿德勒对音乐学研究的一个贡献就是为分析维也纳传统体系中的古典音乐指明了道路其主要的观点是认为音乐作品是各种元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体在其观念引导之下有学者开始以此方法对马勒进行研究席德迈尔LudwigSchiedermair)《作为交响作曲家的马勒》(19011902这篇写于马勒在世时的文章颇为前卫对马勒的前三部交响曲进行具有远见性的评价认为这些不受欢迎的作品将在未来形成音乐的浪潮。《马勒》(1905是其上一篇文章的延续涉及马勒前五部交响曲将马勒置于19世纪交响乐传统中予以考量认为他继承了浪漫主义的传统这种说法为认定马勒的历史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时除了这种较为宏观的研究之外还出现了一些对单部交响曲进行分析的研究这些研究的路向大多受到了德国理论家里曼HugoRiemann分析理论的影响例如理查德·斯派特RichardSpecht对第二、三、四、七、八、九交响曲的研究属于这一类分析但是斯派特并没有受到里曼对马勒看法的影响里曼认为马勒的音乐的直接来源是布鲁克纳当时还有其他几位学者如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认为马勒的创作第一次融合巴赫、舒伯特和门德尔松等作曲家的风格在瓦格纳和布鲁克纳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创作是折衷主义的斯派特则与阿德勒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认为马勒即便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家亲身体验了这些大师的作品但其创作并没有受到他们的影响[2]诺德纳格尔ErnstOttoNodnagel也是较早关注马勒的学者他分别对马勒的第一、二、五、六交响曲进行了主题或织体的分析而且在其马勒D大调第一交响曲的“技术分析”》(1905一文中提出了在传统曲式规范下马勒的创作显现出标题音乐的特点这个观点不仅影响了马勒的创作也影响了后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如费特尔WaltherVetter1961年仍旧继续这一问题的探讨马勒的交响风格:素描第一交响曲第八交响曲为例探讨了文学作品与观念对马勒交响曲风格的影响奥布莱恩SallyO'Brien浪漫主义音乐中“标题”的吊诡及在马勒作品中的体现》(1971这篇文章观点颇为新颖研究了马勒与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传统认为其中存在着“隐”与“显”的对立洪堡大学知名教授马勒研究的专家达努泽HermannDanuser)《马勒的小说建构》(1975第三交响曲为例提出在标题音乐的传统中马勒可以被称为“音乐的小说家”特别指出其叙述的方式可以在19世纪的德国文学传统中找到根源遗憾的是属于里曼思潮的这类曲式研究也仅集中在这几篇文章甚至之后的十年中只有少有的几份研究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的几年中德国的音乐学家克雷奇马尔HermannKretzschmar将诠释学的方式引入了音乐分析理论虽然他也有一些关于马勒的论述但遗憾的是并未对马勒这位值得诠释的作曲家的研究起到太大的作用这或许与当时诠释学仍处于心理分析有一定的关系但却为二十一世纪马勒的诠释学研究埋下了伏笔

在这之后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马勒的研究由于反犹主义等外界的原因一直处于冰河的状态甚至在化冰之后的研究中仍旧出现对马勒偏颇的认识例如海因里希·施密特HeinrichSchmidt的博士论文马勒交响曲中的曲式问题与发展脉络:对浪漫主义音乐形式理论的贡献》(1929虽然是较早一篇谈及马勒交响曲中曲式结构和旋律平衡问题的论文但是受到纳粹时期新的批评理念影响作者写作卷入了一定的偏见贝克尔PaulBekker)《马勒交响曲》(1921和孔贝EdouardCombé)《马勒的交响曲》(1922的出现为马勒研究的破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前者的影响更为深远这部著作在1969年还再次出版贝克尔对马勒的全部交响曲包括第十交响曲》,这在贝克尔写作时还鲜为人知大地之歌进行了综合的讨论特别关注了马勒交响曲的架构问题贝克尔认为马勒继续舒伯特和布鲁克纳的道路将奥地利十九世纪的交响乐传统推向了高潮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贝克第一次提到了马勒交响曲作品中末乐章的独特性质认为末乐章才是马勒创作的重心并将其他乐章与末乐章的关系分为了三类这样的论调很快影响到了马勒交响曲循环曲式问题的研究而且还为几十年之后叙事学视角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孔贝则研究了马勒的九部交响曲和大地之歌》,较侧重于马勒的理念和其在作品中的应用对马勒进行了积极的评价由此开始出现了大量马勒创作风格的研究斯泰因ErwinStein马勒、雷格、施特劳斯与勋伯格:作曲技法的审视》(1926第一次关注到了马勒的创作技法从对比的人物来看已经开始出现了调性与无调性对比的端倪但这篇文章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年随着学界对无调性的普遍认识这种讨论再度开始如蒂舍勒HansTischler)《马勒对调性危机的影响》(1951、迪特尔JackDiether)《马勒与无调性》(1956、兰杰文Paul-GilbertLangevin)《从马勒到序列主义:碎裂或连续》(1975)。从这些文章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大多是探讨马勒对无调性音乐的影响

蒂舍勒不仅是较早涉及马勒风格研究的专家而且其有关马勒的几篇研究不仅日趋先进而且也引领了整个音乐风格研究的潮流其博士论文马勒作品中的和声》(1937讨论了马勒音乐中的和声风格并以作品的创作技法为主线分析了马勒作品中的循环曲式结构。《马勒作品中的交响性问题》(1941在整个交响曲的历史中分析了马勒的作品认为马勒延续了前人的曲式结构但以革命性的调性和和声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马勒作品中的曲式》(1949这篇论文中的观点也较为前卫研究了马勒作品所使用的“古典”曲式如奏鸣曲——快板、回旋曲、主题与变奏认为马勒是古典传统的继承者对之前研究中普遍认为马勒采用了浪漫主义时期歇斯底里的元素的观点提出了挑战蒂舍勒的观点很快就得到了认可利威尔DavidRivier的论文马勒交响曲曲式笔记》(1954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探讨了奏鸣曲快板乐章的曲式结构斯铎约哈那HelmutStorjohann马勒交响曲中的结构特殊性》(1954是二战后第一篇探讨马勒的德语博士论文在曲式结构及和声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同时涉及了配器问题这篇论文的专业性较强起到了在此领域研究中承前启后的作用

申克HeinrichSchenker分析法虽然影响较大但是对于马勒式的织体似乎有些束手无策威廉姆森JohnWilliamson)《马勒诠释与分析》(1991一文就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马勒的音乐并对申克分析法对马勒作品的解释不妥之处提出了异议只有几篇以申克分析法分析马勒作品中“柔板乐章”的研究还算成功最为经典的一篇是音集集合理论Pitch-ClassTheory的代表人物阿伦·福特AllenForte马勒第五交响曲柔板乐章的中层动机》(1984),这篇论文中作者以申克分析法分析了这部作品的第四乐章还将亡儿悼歌中第二首与之做了比较认为二者在旋律和内容上有着相近之处遗憾的是阿伦·福特并没有以他的分析方法对马勒的作品进行过研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对于马勒整体创作风格的研究开始趋向于更为细节的研究大多是从某一个音乐要素点出发进行讨论如巴福德PhilipBarford)《马勒:一个主题的原型》(1960),探讨了马勒旋律风格中“指纹性”要素例如三级跳加返回的上下行的形式并推测了这些要素所影射的心理因素和结构意义霍平RobertGeorgeHopkins的著作终止式与马勒的音乐:次要参数的作用》(1990说明了除了和声之外的次要因素导向终止式的作用该文通过探讨马勒在这方面的创新对音乐中的这种次要参数下了定义唐斯GraemeAlexanderDownes)《调性轴心体系对马勒和十九世纪前人作品中进步性调性的适用》(1994在对调性轴心这一在马勒及其前人时代未出现的音乐理论进行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分析对这种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呈示与解释

由于马勒在配器上呈现出极具个性化的特征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也同样经历整体性研究和细节性研究的过程700张泽亮:国外马勒交响曲研究走向埃贡·韦莱斯EgonWellesz)《马勒的配器》(1930是较早单独研究马勒配器风格论文的概观性地研究了马勒的配器风格这篇文献的出现使得研究者开始关注马勒的配器问题而初期研究大多属于技术层面的研究舍费尔斯AntonSchaefers马勒的配器》(1935是最早研究马勒配器的博士论文涉及马勒的交响曲和艺术歌曲认为马勒的配器与其同时代的作曲家有着显著区别这种论调对当时的德语世界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时的第三帝国对马勒的评价较为负面在其后的几十年中对于配器的讨论戛然而止直到达努泽的试论马勒的声音》(1975的出现才再次开启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努泽以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为例探讨了马勒音乐语言中的和声与配器同时也提及了第六交响曲的末乐章和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音乐学的发展此时的技术分析已经开始掺入了作品诠释性的内容查牟阿德PhilippeChamouard马勒交响乐作品中管弦乐队的特点和演变》(1978较为全面地在历史语境中梳理了马勒作品中的配器问题霍伦JacquesvanHolen)《作为配器师的马勒:新的视角》(1982这篇论文对马勒的配器进行了精准的历史定位认为马勒在配器上也是一位“亚努斯”式的人物一方面继承了浪漫主义时期庞大的管弦乐队一方面又预示了新世纪室内乐规模的管弦乐队中音色复调的使用特别提到了对“音色旋律”Klang ̄farbenmelodie的影响同样泰勒VirginiaSueTaylor)《竖琴与马勒的音色组》(1988是配器研究中较为前卫的研究讨论了马勒竖琴写作的风格涉及独奏和在乐器组中的作用认为马勒的写作手法不仅影响了新维也纳乐派并影响到了许多二十世纪的创作文中研究大多以马勒中晚期的艺术歌曲和交响曲为例该文除了对配器的研究之外更为总重要的是将马勒的创作理念与“新艺术”Ju ̄genstil运动进行了文化性的关联

在创作研究方面两位音乐学大家有关马勒交响曲的综合性研究对当今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一部是弗劳尔斯[3]ConstantinFloros)《马勒:交响曲》(1993较为详尽地分析了马勒的每部交响曲除了明晰的曲式分析外特别对主题动机给予了详细的列举其中还涉及马勒创作理念和哲学观念的影响另一位是彼得·布朗.PeterBrown),《马勒的交响曲是其四卷本巨著交响乐保留曲目第二黄金时代:勃拉姆斯、布鲁克纳、德沃夏克、马勒和部分同代人》(2003一卷的一小部分但是极具价值将马勒置于勃拉姆斯、布鲁克纳、德沃夏克等同期作家之内从整个交响乐创作历史语境中对马勒做出了音乐历史学家视角的解读

 

二、创作的哲学、美学等视角解读

有关马勒创作风格与技法的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而在这一时期马勒却受到了二十世纪伟大哲学家阿多诺TheodorWiesengrundAdorno的关注其代表作马勒:一份音乐心智分析就是19301969年之间阿多诺多篇有关马勒的研究和演讲的一个总结这些文章都收录于阿多诺全集音乐作品之中马勒:1960年维也纳纪念演讲》(1960及与之相关的摘选》《马勒艺术歌曲的意象选择》(1968今日马勒》(1930马勒的边界》(1936马勒的时效》(1960探讨马勒》(1968如图的碎片:马勒‹第十交响曲›新版本的探讨》(1969)。阿多诺从哲学和理论的角度出发从马勒所处的时代语境出发探讨其创作风格、惯用手法modusoperandi以及接受和影响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阿多诺对马勒的诠释已经脱离了他对瓦格纳的心理分析转向了精神分析然而因作者极其晦涩的哲学语言容易产生误读[4]也有学者认为其诠释过于激进但无论如何阿多诺的出现为马勒的诠释打开了一扇现代性之窗其影响力极深岑克MartinZenck)《附录:‹第一交响曲›马勒的诠释》(1977以阿多诺的视角对马勒的音乐和“自然的声音”这一理念进行分析[5]从这篇论文开始就持续不断出现以阿多诺理论进行的研究

米可茨尼克VeraMicznik)《马勒音乐中的意义:‹第九交响曲›历史与分析研究》(1989是作者的博士论文这位马勒第九交响曲研究的专家以典型的哲学方式剖析了这部作品的内涵和叙事方式。《马勒与“体裁的力量”》(1994则以第九交响曲为例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体裁在音乐中的作用这与大多以曲式作为出发点的讨论大相径庭他的另一篇文章马勒‹第九交响曲›中的告别故事》(1996),第九交响曲第十交响曲比较的基础上探究了马勒在这两部作品中的告别情怀。《音乐与叙事的再回首:贝多芬与马勒叙事性程度》(2001同样另辟蹊径沿着阿多诺对传统与现代叙事的研究在将贝多芬与马勒对比的同时还将这二者与其他作曲家相比较如李斯特和柏辽兹。《文本与文本语境分析:马勒‹第五交响曲›与科学思想》(1996再度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了科学思想对马勒所处时代的影响以及如何可能促成了这部创作于世纪之交的作品音乐风格的改变

约翰逊JulianJohnson)《马勒‹第九交响曲›中的主题地位》(1995同样也从哲学的视角谈及了告别这一主题文中涉及了阿多诺等学者的观念莫纳汉SethMona ̄han)《马勒的交响性奏鸣曲》(2015是这一领域较新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深度作者对马勒不断演变的奏鸣曲作品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叙事、语法性的诠释特别关注循环曲式这一大规模的修辞手段并谈及了修辞调性布局和情感的关系莫纳汉在结合了阿多诺的观念和前人的对马勒奏鸣曲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马勒的奏鸣曲是一种紧张的辩证形象体裁要求中调性和修辞意义上的终止与自发叙事需求和支配一切的总体性发生碰撞使得奏鸣曲形式不是一种僵硬的模式而是一种充满历史共鸣的呈示过程

阿多诺的出现不仅为马勒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整个艺术批评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也就为音乐学的研究打开了更为宽敞的场域自然对马勒的研究起到了更为深刻的作用在阿多诺之后出现了一些哲学及美学观念对马勒创作的影响的研究坦舍特RolandTenschert)《马勒生活与作品中的浮士德特点1927年就探讨了哲学思想对马勒创作的影响但遗憾的是研究较为浅显认为歌德浮士德对马勒的生命哲学和作品的影响指出这种特征在第八交响曲的第二部分尤为明显

麦克格拉斯WilliamJ.McGrath)《马勒的超音乐宇宙》(1974讨论了美学和哲学背景对马勒的影响特别以第三交响曲为例解释了瓦格纳、叔本华和尼采对马勒的影响舍拉特斯基的RodneySheratsky马勒第三——超越贝多芬第九》(1988在大量研究马勒信件的基础上得出其第三交响曲的音乐风格和哲学观念都是来自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弗劳尔斯死到生:马勒的复活交响曲与他的世界观》(1990探讨了马勒的交响曲中的世界观究竟是犹太教还是基督教或者两者兼备这一问题弗劳尔斯以阿尔玛的观点以及瓦格纳、尼采、布洛赫的观念为证认为马勒更倾向于基督教的哲学和教义昂格尔AnnetteUnger)《论音乐中的世界、生活与艺术主题:马勒的‹第三交响曲›和理查·施特劳斯的‹查特拉图斯如是说›》(1992探讨了尼采的查特拉图斯如是说这部哲学著作对两位作曲家同时期创作作品的影响巴勒姆JeremyMarkBarham)《马勒的‹第三交响曲›与古斯塔夫·费希纳的哲学:不同领域批评、分析与诠释的方式》(1992),这篇博士论文立意新颖除了对每个乐章予以音乐分析说明了马勒的叙事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以全新的角度探析马勒的交响曲作品如何表现出费希纳GustavTheodorFechner18011887的哲学理念作者的出发点并不是说明音乐细节如何表达哲学理念而是将二者的结构观、表现理念、反讽方式做以智识性的类比

在这里一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德奥音乐研究专家金德曼的WilliamKinderman)《马勒‹第五交响曲›的多重美学观念》(2012将马勒的创新置入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语境之中探寻了马勒第五交响曲中所涉及的巴赫、布鲁克纳、瓦格纳等人的美学观念以及如何将这些美学观念融入到自己创作之中

 

三、“现代性”视角的诠释

在阿多诺之后现代性研究异军突起呈现出了各种现代性的批评视角由于马勒作品中所呈现的“现代性”随即也出现了各种现代主义性质的研究格林DavidB.Greene)《马勒意识与时间性》(1984以二十世纪哲学家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哲学理念讨论了马勒第三、五、八、九交响曲中的音乐逻辑这种分析的角度较为新颖遗憾的是仅限于和声功能的角度但确实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潘泰克ChristophPenteker)《马勒作品中的音乐语义学:以‹第六交响曲›为例》(1997),这篇论文从语义学的角度探讨了这部作品对作品的标题性、曲式的变化、配器的创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塞缪尔斯RobertSamuels)《马勒的‹第六交响曲›:一份音乐符号学研究》(1995认为作品中动机的使用是“音乐的交流”的信号这部著作除了分析曲式之外还融入了音乐之外的巴尔特、德里达、阿多诺和艾柯的元理论威廉姆森JohnWilliamson马勒引子的结构性预设:一份‹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分析导论》(1986对第一乐章引子的主题结构进行了结构主义性的分析认为“上拍的四度音程”以不同的规模贯穿于整个乐章除了分析这部作品外还将这种分析方式延伸至第一交响曲和其他作品舍青格MartinScherzinger马勒‹第七交响曲›:一份解构解读》(1995受到解构主义的影响对末乐章进行了分析但更多关注的是分析的过程而不是对作品的分析戈登StevenA.Gordon的博士论文马勒‹第七交响曲›现代主义与奥地利自由主义的危机》(1998视角较为独特目前只有这一篇文章涉及此问题第七交响曲为体现现代主义的范例通过马勒所处时代的文化批评观念来说明作品中如何反映了奥匈帝国在其最后几年的政治统治

约翰逊的马勒的声音:歌曲与交响曲中的表达与反讽》(2009是一部以文化和历史诠释的方式解读马勒作品音乐风格从十九世纪后晚期浪漫派的讽刺所带来的激进的自我意识到二十世纪后期的解构主义态度的角度重新审视马勒的作品认为马勒的音乐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历史

皮蒂ThomasPeattie)《马勒交响诗性的景观》(2018是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作者认为马勒交响曲中带有一定的景观性描写的成分且具有不同的规模从这部著作的诠释角度来看马勒交响曲还在开拓新的领域这也是学界所期待在更为久远的时间跨度中审视马勒也期待有更多的中国学者加入到这一讨论之中

 

注释:

[1] 全译名为古斯塔夫·马勒以下文献译名中均采用马勒

[2] SeeConstantinFlorosGustavMahlerandtheSymphonyofthe19thCenturyTranslatedbyNeilK.MoranPeterLangGmbH2014:56.

[3] 除了这部著作和上一注释的马勒与19世纪交响曲之外弗劳尔斯还为马勒写下一部传记和数篇文章

[4] 露丝·洛森格德·苏波尼特克RoseRosengardSubotnick)《历史的建构:十九世纪音乐批评——阿多诺的“法式”典范》(1978一文对阿多诺各个时期音乐哲学思想进行了解读起到了导读的作用

[5] 其同年的另一篇论文马勒‹第十交响曲›柔板乐章的表现与结构则以同样视角进行了音乐本体的分析对柔板乐章的旋律、曲式、情感表现进行了研究


 
友情链接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数据库  |    超星学术期刊“域出版”  |    龙源期刊网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国知网数据库  |  
 
Copyright 2015-2016 当代音乐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
联系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509号  联系电话:0431-85680785 / 81101315  传真:0431-85680785  联系人:魏琳琳  广告经营许可证:吉工商广字:[2200004000081]
理论版邮箱:cnjlddyy@126.com cnjlddyy@sina.com  作品版邮箱:cnjlddyy@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通信管理局审批》编号:[吉ICP备19005450号]  [技术支持:百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