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知中的当涂民歌
张天彤
[摘要]当涂,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誉。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当涂民歌一直以来被学术界所关注。2018年11月,笔者带领部分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前往当涂进行实地考察,通过现场聆听十余位当地民间歌手的演唱,参观民歌博物馆,使笔者和学生们得以有机会对当涂民歌进行较为深入的认知。在与民间歌手们进行座谈交流时,笔者表达了听赏完当涂民歌以后的印象和感受,即内涵丰富、表演形式多样、具有可持续性传承的特点。
[关键词]原生民歌;当涂民歌;传承传播
2013年9月,我在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中新开设了《原生民歌的传承与研究》课程,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选修课,每学期邀请4位来自不同区域、掌握本地区演唱风格的非遗传承人进课堂,通过面对面口传心授的方式为学生们教唱民歌。在以往的民歌教学中,学生们在课堂上接触较多的通常是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汉族民歌,而对于其他地区的民歌则相对认知较少。于是,我想到了安徽,就给我的好友——安徽师范大学的张建华教授打了电话,请他帮我介绍安徽的本土民歌以及传承人。建华很快就给了我回复,说帮我推荐当涂民歌。
当涂——在我的认知里比较模糊。在此前的学习和经历中,既没听过当涂民歌,更没去过当涂。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当涂现在还有民歌吗?如果有,当涂民歌的风格又是怎样的?当涂民歌里都唱了些什么?什么人在唱当涂民歌?当涂民歌的现存状况又是怎样的情况?带着这一系列的好奇和疑问,我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我了解到,作为江南鱼米之乡的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皖东段)东岸,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与皖江城市带交汇处,介于南京和芜湖之间,紧邻钢城马鞍山,地形北高南低。记载中提到当涂是中国最早建县之一的县,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建郡县制时就有当涂,先后被称为丹阳、于湖、姑熟、当涂和太平。当涂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誉,当地人把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都称作当涂民歌。从记载中我得知,当涂民歌起源和流传很早,早在六朝时期(公元220—589)就有关于当涂民歌的记载,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主持的著名的“白纻歌舞”即是当涂民歌演唱之一脉。长期生活在当涂的北宋词人李之仪的20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吟唱都属于民歌范畴。[1]1949年以后,当涂人民创作民歌、传唱民歌形成了热潮,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至鼎盛阶段。当涂县文化馆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期以及2006年、2008年先后五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普查工作和出版工作。随着普查、记录工作的深入开展,一首又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当涂民歌被广泛地传播开来,传遍了祖国各地、飞进了千家万户。这其中包括:1954年冬被选为全国首批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优秀节目的《打麦歌》;1956年连续参加芜湖地区和安徽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熟透的庄稼一片黄》《小妹子送饭下田冲》《放牛歌》《玉莲子》等曲目轰动了整个安徽省;1957年在全国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观赏并高度称赞的《姐在田里薅豆棵》等。[2]
当涂民歌通过几次大规模的搜集和整理,不仅其演唱形式从村野走上了舞台,记录方式也由口头传唱转化为文本记录,并推出了一批经典曲目从当涂走向了全省、全国,乃至传播到了海外。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于1980年2月录制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等13首当涂民歌,1982年中国唱片社将《打麦歌》《熟透的庄稼一片黄》《小妹子送饭下田冲》《唱得绿海泛金波》《丰收歌》《回娘家》《划龙船》《快乐的鸭老哥》《一把小伞亮铮铮》9首当涂民歌灌制成立体声唱片,向全国及东南亚地区发行,当涂民歌开始走出国门。安徽省、北京市、上海市等多家音乐出版社多次选载出版当涂民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选录40余首当涂民歌,使当涂成为安徽省入选民歌最多的县。2003年10月,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当涂民歌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
当涂民歌有别于北方民歌,也与江浙民歌有差异,因其独特的音乐线条和韵味而具有高品质文化地域属性,是皖江乃至江南民歌中的杰出代表[4]。2015年9月,在《原生民歌的传承与研究》课堂上,我如期请来了当涂民歌安徽省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月兰老师,陪同她受邀前来的还有当涂县文化馆文化干部张红燕老师。陈月兰老师在课堂上示范演唱并连续教唱了传统的《打麦歌》《山歌好唱口难开》《姐在田里薅豆棵》《勤嫂子》《芝麻开花节节高》等曲目。这些民歌唱词内容丰富,旋律清新、悠扬、婉转,节奏轻盈明快,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学唱之后给研究生们留下了极为深刻、鲜活的印象。课后,我带领学生们还对两位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我们就当涂民歌的演唱特点、传唱范围、非遗保护等方面的话题进行请教并展开互动讨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我本人以及学生们对当涂民歌有了一些感性上的认识,也使得我和我的学生们产生了进一步去认识当涂民歌,迫切地想去了解当涂民歌的强烈愿望。2018年11月,我带领中国音乐学院十余名学术型研究生前往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安徽大学艺术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其间,我们专程前往当涂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学习。此行,我们受到了当涂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已经成为当涂县民歌传承中心主任的张红燕老师还为我们一行精心安排了当涂民歌的展示和座谈。三年前我邀请陈月兰老师和张红燕馆长来到我的课堂上,当时因为时间所限,课堂示范和教唱的曲目非常有限。而这一次实地观摩,我们有幸欣赏到十几位民间艺术家为我们展示的他们各自拿手的曲目,这让我对当涂民歌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总结如下:
其一,当涂民歌的内涵十分丰富。
我从各位民间艺术家的演唱中,听到了蕴含在当涂民歌唱词中内容的丰富性,这其中有与劳动息息相关的歌曲,有反映民风民俗的生活歌曲,有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由衷赞美,也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歌唱,以及对当涂人民美好品德的夸赞。
当涂民歌的体裁也十分丰富。按照学术界对中国汉族民歌的分类,大约分成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在我观摩过程中所听到的曲目,除了上述三种最常见的体裁,我们还听到农民在稻田里劳动时唱的秧歌、跳舞时唱的歌、女性哄孩子睡觉时唱的摇篮曲、妈妈唱给即将出嫁的女儿的哭嫁歌、卖东西时的叫卖调等等。
其二,当涂民歌的表演形式多样。
当涂民歌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这其中包括了男女声独唱、男女声对唱、男女声小合唱、男女声齐唱。特别是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由一个人领唱,众人一起吆喝着跟唱。并且,每一位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都根据唱词加上了带有情景化的表演动作,将当涂人民浓郁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来,因而具有了较强的感染力,不但不给人以枯燥乏味之感,反而觉得一曲听罢却还意犹未尽。虽然已经离传统的劳作方式渐行渐远,但透过当涂民间歌唱家们的演唱,他们的歌声仿佛把我们还原到了当涂人民传统的生活场景。这十几位民歌演唱家们都来自民间,他们的表情、肢体动作都极其真实并且生活化,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当涂民歌表演形式多样性还体现在用方言演唱和唱腔韵味上。由于水乡多样的文化生活,当涂的方言韵味也十分突出。我们在观摩时,除了听到民间歌唱家们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方言来演唱,还听到了一种运用鼻腔发声的演唱方法。仔细听来,鼻腔发声在当涂民歌中的演唱中十分普遍,给人以灵动和柔美之感,这或许与当涂的地方方言的丰富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其三,当涂民歌传承的可持续性。
当涂民歌是当涂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历代当涂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演唱、口耳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的典型代表,它经过历代文化人的艺术加工后,更具有了高度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当涂民歌是当涂历史的生动记录者,是当涂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见证者,是当涂民风民俗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当涂地方方言研究的文献库。当涂民歌是不可多得的音乐和语言的艺术珍品。
观摩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年龄的歌者在传唱着当涂民歌,他们中既有年近八旬的耄耋老人,也有五六十岁热衷于传承当涂民歌的发烧爱好者,这些歌者用他们情真意切的歌声将当涂民歌中所蕴含的精神、气质、神韵都充分地展现出来。当天的观摩现场,我们还意外地欣赏到来自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学唱当涂民歌。从小朋友们的表演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小小年纪的孩子们居然对当涂民歌如此痴迷和热爱,在他们稚嫩的歌声中,我们看到了当涂民歌的薪火传递和未来传承的可持续性。
当涂民歌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多样的表演形式以及独特的音乐风格而得到学术界的持续关注,同时,也一直受到当涂人民的广泛喜爱和踊跃传唱。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研究者,我在为当涂民歌的现存状况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意识到当涂民歌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大任务,即理论研究、保护抢救、传承传播。其中,理论研究应当有不同的视角,例如:旋律的结构形态、方言与旋律的关系、演唱技法等;保护抢救是刻不容缓的,应当用现代化音像技术手段忠实地进行活态记录;传承传播的同时则要处理好传统与流行、继承与发展、民间场域表演与舞台化表演等几对关系。要完成好上述三大任务,需要建立联动机制,即政府——高校——民间三位一体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政府要给予政策和项目经费的支持,高校要给予学术指导和智力的支持,民间则要源源不断地提供宝贵资源予以支持。
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为当涂民歌传遍全中国,唱响全世界,在中华艺术百花园中永久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辉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注:该文是作者为当涂县文化旅游局、当涂县文化馆、当涂县民歌艺术馆共同编著的《当涂民歌集萃》(2019年12月第一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写的序言。
注释:
[1]张程刚.当涂民歌的历史渊源及音乐形态特征探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1(02):59.
[2]宿南.当涂民歌[M].长春:银声出版社,2010:4—11.
[3]宿南.当涂民歌[M].长春:银声出版社,2010:12—17.
[4]王安潮.安徽当涂民歌音乐形态研究[J].艺术百家,2014(0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