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www.musicdd.net | QQ:2961718350
 
音频作品  
1 曲名:美丽吉林【试听】
2 曲名:雾凇情【试听】
3 曲名:最美的音画【试听】
4 曲名:江城吉林嗨起来【试听】
5 曲名:吉林,醉美故乡【试听】
6 曲名:腾飞吧吉林【试听】
大型系列青年专辑《我的音乐》个人作品CD专辑
CD专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
CD专辑:《中国精品文艺作品期刊文献库》收录
CD专辑:《超星学术期刊“域出版”》全文收录
CD专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CD专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
CD专辑:《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本刊资讯  
【教授专栏】成 军
发布者:《当代音乐》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1/12/17

隋唐宴乐中的“二部伎”

 军


[摘  要]伴随外来乐舞之“民族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二部伎”之宴乐表演体制最终在玄宗时期登上历史舞台。坐部伎共有6部乐舞,其创作与表演紧密围绕祥瑞丰年、帝王拜寿、武舞七德等主题内容而展开。立部伎共有乐舞8部,作品多为歌功颂德之作,编创主题自然不离祝福吉祥、文武之治、天降祥瑞、洪福拜寿等主旨内容。

[关键词]隋唐宴乐;“二部伎”;歌功颂德;化妆表演

 

面对形形色色的外来音乐文化,隋唐统治者大有“拿来主义”之精神和气概,遂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逻辑关系有机组织起来,形成了如同歌舞套曲表演形式的“多部乐”。其后,历经太宗、高宗、武后等几代帝王及其诸多乐工的借鉴吸收与创意开发,“二部伎”之音乐表演体制最终在玄宗当朝适时登上历史舞台。据相关文献以及大量石窟壁画艺术来看,坐、立“二部伎”应是由汉族传统升歌(登歌)、下管之表演方式以及胡人跪坐筵席歌舞之习俗演化而来。堂上坐奏,冠名“坐部伎”;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二部伎”在盛唐时期达到顶峰,安史之乱后日趋衰败,并最终在迭代更替中土崩瓦解。

 

一、“坐部伎”

据新旧《唐书》《通典》等相关文献记载,坐、立“二部伎”是由14部歌舞大曲组成。其中,“坐部伎”有6部乐舞,分别为《讌乐》(由《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四个部分组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1]

《讌乐》本为唐代九、十部乐中的第一部,即张文收创作的《景云河清歌》。“坐部伎”中的《讌乐》应是由玄宗时期的音乐家精选《景云》《庆善》《破阵》《承天》四部乐舞片段集锦而成。乐舞表演时,乐工一律着绯绫袍、丝布袴,20位舞蹈演员身着各色丝绸袍袴。《讌乐》四部集锦表演:《景云乐》,舞蹈演员8人,着花锦袍、五色绫袴,饰云冠,着乌皮靴;《庆善乐》,舞人有4位,着大袖紫绫袍、丝布袴,头饰假髻;《破阵乐》,舞人4位,着绯绫袍、锦花边、绯绫裤;《承天乐》,舞员4人,着紫袍、进德冠,并铜带。[2]

据《旧唐书》记载,《长寿乐》《天授乐》与《鸟歌万岁乐》三部乐舞,均为武则天创作。尽管人们对武则天功过是非褒贬不一学艺术作品来说,但仅就《全唐诗》《全唐文》留存的文,她也是千年难觅的优秀女子。不过,这三部音乐作品其究竟是创作歌诗、旋律,还是舞蹈,今天已很难考证。《长寿乐》[3],则天长寿年间创作,舞人12位,画衣冠。《天授乐》,天授年间创作,舞4人,画五彩衣,着凤冠。《鸟歌万岁乐》,万岁登封年间创作。武太后时,宫中所养鸟(鸲鹆)能“学舌”,每见武后高呼万岁,遂作乐以象之。舞蹈演员3人,身穿桃红羽衣,彩绘鸲鹆图案,着鸟冠,拟作鸟人歌舞。[4]今敦煌壁画(图1)似有《鸟歌万岁乐》表演的虚拟画面。[5]其舞人身着羽衣,彩扎鸟翅、凤尾,手执乐器,全然鸟人歌舞装扮表演。

 

图片.png

 1敦煌鸟人歌舞壁画

 

《龙池乐》,唐玄宗创作。登基之前,玄宗一度居住(“龙潜”)于“隆庆坊”,宅南之地时常有“龙水”涌出。玄宗即位,建坊为宫池。池水清澈弥漫,景象万千,遂作此乐以歌其祥。该乐舞表演,舞蹈演员12人,头戴芙蓉冠,蹑履,“用器”大体与宫廷雅乐相当,但无钟磬。[6]《小破阵乐》,当是由“立部伎”《秦王破阵乐》改编而来。可能因堂上表演场面大小所限,原“立部伎”宫廷舞员120人、祭祀表演64人,现减少至舞4人。尽管他们也身穿铠甲,并作征战格杀之状,但娱乐嬉戏成分有所增加,很大程度上失去原来乐舞创作立意的政治功利色彩以及道德教化之目的。

《旧唐书》云:“自《长寿乐》已(以)下皆用龟兹乐,舞人皆著靴。惟《龙池》备用雅乐,而无钟磬,舞人蹑履。”[7]如此说来,“坐部伎”乐舞除《龙池》乐外,其它大体运用龟兹音乐旋律或依照龟兹乐队编制以及舞姿装扮进行创作与表演。

 

二、“立部伎”

“立部伎”也是由一系列固定的歌舞节目组合而成。据《通典》等文献记载,立部伎共有8部乐舞:“安乐,后周武帝平齐所作也。行列方正,象城廓,周代谓之城舞。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光圣乐,玄宗所造。”[8]文献不仅依次记载了“立部伎”表演的8部乐舞名称,而且对每部乐舞表演时的着装、“用器”以及音乐风格作了大体描述。

《安乐》《太平乐》二部乐舞,均为周隋遗音。《安乐》,又称《永安乐》,是周武帝平齐之后所作的“功成之乐”,冠名被赋予天下“永安”之义。又因其舞佾表演行进方正,犹如“城郭”之形,后又多被称为“城舞”,唐代改称《安乐》。其舞者80人,头戴“狗喙兽耳”的木刻面具,并以金色物品装饰。垂线为发,画猰皮帽,舞姿舞容,犹作羌胡之状。《太平乐》,又名《五方师子舞》,舞员舞五色狮子于五方,以歌太平盛世。“缀毛为之,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狎之容。”可见,其与今天的舞狮表演如出一辙。若据《汉书礼乐志》“象人”扮演的鱼虾、狮子表演来看,舞狮当已成为汉代歌舞百戏表演的重要节目。狮子生性凶猛矫健,曾一度被视为洪水猛兽。不知何时,狮子逐渐被国人视为瑞兽,古代衙门庙堂、府邸宅院门前,大都摆放一对石狮用以镇宅辟邪。直到今天,置放石狮镇宅护院,遗风不泯。不仅如此,“象人”表演的假形“狮子舞”也逐渐成为人们避邪、纳祥的重要艺术形式。隋唐时期,宫廷狮子舞已发展为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燕乐歌舞。舞狮表演时,驯狮二人“作昆仑象”,即扮装昆仑仙神,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五色狮子各立其方,寓意东西南北中拜寿纳福,140人的合唱演员则纵情高歌《太平》之乐。[9]

《破阵乐》《庆善乐》均为太宗所造[10],一并用于宴享。其后,前者经过改编整理遂发展为“武舞”(《七德》),后者也被改编为“文舞”(《九功》)。《破阵乐》,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武舞大曲。秦王李世民征伐四方,戎马一生,为大唐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为颂扬其业绩,民间不胫流传《秦王破阵乐》之歌谣。“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顺利登上皇位,不久乃命吕才协音律,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创作歌辞,自己亲自制作“破阵舞”图。“凡三变,每变为四阵”,120位舞蹈演员披甲持戟来回游走穿梭,以表“布阵”之形、“格杀”之状。“来往疾徐击刺”之舞姿舞容紧密围绕“排阵”“破阵”而展开。铁马冰河,刀光剑影,甚是惊骇与雄壮。可见,《破阵乐》创作的真正意图是昭告世人大唐创业之艰难,以达礼乐“不忘于本”之目的。《破阵乐》最初只用于享宴,改编雅化之后也多用于祭祀,并更名为《七德舞》。《破阵乐》自太宗贞观前后创作,到玄宗开元盛世后的百余年间,不断被后代帝王改编修整,乃至形成“坐部伎”中《讌乐》集锦之《破阵》、“坐部伎”中《小破阵乐》以及“立部伎”中的《破阵乐》等至少三个版本。但其表演规模及其杀伐之气远不如太宗初创之时,甚至舞姿舞容也大为改观。

《庆善乐》,又称《功成庆善乐》《九功舞》。如前所述,太宗生于武功县庆善宫,登基之后多次临幸,宴群臣乡老于宫中,赋诗被以管弦,乃为《庆善乐》。舞者童儿64人,着紫衣大袖裾襦,漆髻皮履。舞者步履安徐,象征文德之治与天下安乐。“立部伎内《庆善乐》五十遍,修入雅乐,只有一遍”[11],可见用于宴享的《庆善乐》也属大型的歌舞曲。《大定》《上元》二部乐舞,为高宗李治当朝时期创作。在平定朝鲜半岛前夕,大唐军队于洛阳城门附近操练,高宗李治登上城楼检阅,远看将士们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布阵杀敌之法变化多端,高宗触景生情,遂命乐师据此排演创作乐舞,并命名《一戎大定乐》。依《大定乐》“出自《破阵乐》”,该部乐舞应是在模仿《破阵乐》的基础上而创作的武舞。140位舞蹈演员身披五彩纹甲,手持长矛兵器,并齐声高唱“八纮同轨”之歌,以象征平定四方、天下一统之大好景象。

关于《上元乐》,《通典乐六》载:“上元乐,高宗所造。舞者(百)八十人,画云衣,备五色,以象元气,故曰上元。”[12]学者张素琴指出,《上元乐》产生时间正值高宗上元年间崇道尊老以及宫廷道风兴盛之时。其乐有12节,分别为《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庆云》。从乐舞“节次”来分析,其认为该乐舞完整的展示了道教的宇宙生成论。[13]如此说来,《上元乐》当是吸收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说,并将宇宙演化生成规律以乐舞的形式进行再现表演。

关于《圣寿乐》,《旧唐书音乐一》云:“若《圣寿乐》,则迴身换衣,作字如画。又五方使引大象入场,或拜或舞,动容鼓振,中于音律,竟日而退。”[14]《旧唐书音乐二》载:“舞者百四十人,金铜冠,五色画衣。舞之行列必成字,十六变而毕。有‘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字。”[15]依其记载,《圣寿乐》表演场面非常壮观。140位舞蹈演员头戴金黄色铜冠,身着五彩画衣,和着旋律,踏着鼓点,并按照预先设定的逻辑模式依次行进变化表演。行进表演时,每每排列成一文字,每变一字,16变而曲终。此16字为“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以象征武则天洪福齐天,王业永昌。与此同时,寓意延年益寿的象舞表演不时穿插其间,为歌舞拜寿增添不少喜庆色彩。《光圣乐》,玄宗朝所造。舞者80人,头戴鸟冠,身穿五彩画衣,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上元》《圣寿》之音乐元素及其舞容仪态,并以此歌表帝王兴业。[16]

《新唐书礼乐十二》云:“太常阅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可见,“坐部伎”乐工、歌工以及舞蹈演员音乐素养及其技术水准相对较高。除了坐、立之表演方式及其表演技能高下有别外,二者还有着各自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色。“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用于殿庭宴享或广场庆典表演的“立部伎”,舞者多至180人,少则64人。可谓鼓声震天、场面恢宏,充分体现了盛唐繁华、瑰丽的大好景象。“坐部伎”笙歌表演,堂上坐奏,规模相对较小,舞者一般由3至12人组成,可谓人少艺精。在娱乐达欢的喜庆时刻,“二部伎”乐舞表演也顺势宣扬了统治者的文德武功。

总之,伴随外来乐舞之“民族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二部伎”之宴乐表演体制最终在玄宗时期登上历史舞台。通观其14部乐舞,《太平》《圣寿》乐舞分别融入了舞狮、象舞之类的拟兽或驯兽表演;《庆善》《破阵》《上元》《大定》以及《光圣》等乐舞当是继承了西周文、武二舞之制,以象征帝王文德纳海内、武力平天下的文治武功;身着五色舞衣的《上元》《景云》乐舞以及《五方狮子舞》当是吸收了阴阳五行思想。与此同时,无论是着以假面的《安乐》,头冠羽饰的《光圣》或身穿羽衣的《鸟歌万岁乐》,还是脚踩高靴的《景云》,舞之行列必成字画的《圣寿》,手执道具的《庆善》《破阵》等文武二舞,这些都为化妆表演的戏曲艺术给予重要启示。

 

注释:

[1]《旧唐书》《新唐书》《通典》三部文献有关坐、立部伎乐舞数量的记载非常一致,“坐部伎”均为6部,“立部伎”均为8部。由此可见,作为一种音乐制度的坐、立部伎已经相当规范。

[2][后晋]刘煦,张昭远.旧唐书志第九音乐二(卷29)[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61.

[3]《宋史乐志》《长寿乐》为“仙吕调”;《乐章集》注为“平调”。宋代柳永、李清照均有歌词留存。

[4][2].[5]高德祥.敦煌壁画的《鸟歌万岁乐》[J].中国音乐,1991(01):32—34,80.图片也来源于该文。

[5][7][后晋]刘煦,张昭远.旧唐书志第九音乐二(卷29)[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62.

[8][唐]杜佑.通典乐六(卷146)[M].北京:中华书局,1992:3718.《旧唐书志第九音乐二》《新唐书志第十二礼乐十二》也有相关记载。

[9][后晋]刘煦,张昭远.旧唐书志第九音乐二(卷29)[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59.

[10]《旧唐书》曰《破阵乐》《庆善乐》,“太宗所造也”。但从后文“人间歌谣《秦王破阵乐》之曲”“使吕才协音律,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制歌辞”来看,《秦王破阵乐》乃是集众人智慧创作的乐舞。可见,其它标榜帝王“所造”之乐,也大多是指帝王参与集体创作。

[11][唐]杜佑.通典乐七(卷147)[M].北京:中华书局,1992:3746.

[12][唐]杜佑.通典乐六(卷146)[M].北京:中华书局,1992:3720.

[13]张素琴.云衣五色象元气——唐代宫廷乐舞《上元乐》中的道教元素[J].中国道教,2013(06):38—39.

[14][后晋]刘煦,张昭远.旧唐书志第八音乐一(卷28)[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51.

[15][16][后晋]刘煦,张昭远.旧唐书志第八音乐一(卷28)[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60.


本篇刊载于《当代音乐》2021年第12期。最终成稿请查阅本刊。


 
友情链接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数据库  |    超星学术期刊“域出版”  |    龙源期刊网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国知网数据库  |  
 
Copyright 2015-2016 当代音乐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
联系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509号  联系电话:0431-85680785 / 81101315  传真:0431-85680785  联系人:魏琳琳  广告经营许可证:吉工商广字:[2200004000081]
理论版邮箱:cnjlddyy@126.com cnjlddyy@sina.com  作品版邮箱:cnjlddyy@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通信管理局审批》编号:[吉ICP备19005450号]  [技术支持:百德科技]